客服热线:4000-197-190
销售热线:0531-88605040
栏目导航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杨经理:13075383929
邮箱:1320281094@qq.con

德国工程师崂山造发电机 啤酒当水喝

 

 近段时间青岛干旱,降雨量极少,水资源较为匮乏,崂山也不例外。记者上山第一天,就感受到了这里水资源的匮乏。快要到工坊地点时,记者看到一条干涸的河道,小路一侧有一个坑,旁边的石头上标记着“饮用水”,但坑内却干得几乎冒烟了。


  在记者和其他参与者上山之前,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唐冠华和邢振带领朋友一起到山下打水,抬到工坊灌满了不锈钢缸,以备参与者生活使用。记者打开缸盖,看到里面的水呈现淡淡的棕黄色,但就是这样的水,在工作坊也是极其宝贵的。


  生活中,邢振让大家将洗漱废水和未沾染化学制剂的厨余废水分开收集,以回收可用水分。而为了省水,参与者“小伟”在饮料瓶的底部侧边钻了一个直径2毫米的小孔,瓶内灌满清水,洗手时将水瓶竖起来,就会有细细的一股水流从小孔喷出来。这样本来每人洗手要用小半瓢水,现在一瓶水就够很多人用。而记者在晚上清洗自己满脸灰尘的时候,也只用半瓢水。


  即使如此,没两天缸里的水就见底了,这时候有时间或者早起的人,在早上或傍晚下到小河沟洗漱的人,会顺手灌一壶水提上来,放在一边慢慢沉淀,作为其他人洗漱用。而因有事下山,或者其他从山下来的人都会帮忙扛一些瓶装的饮用水上来应急,才勉强保证了大家的基本用水。


德国工程师崂山造发电机 吃素为环保啤酒当水喝

  防护:木屑飞一身,钢丝易扎手


  在上山之前,邢振就提醒大家购买3M 口罩、带橡胶的劳工手套以及围裙等物品。到了山上,开工第一天记者就体会到了这些物品的作用,先是在切割木料的时候糊了一身木屑,漫天的飞屑吸进鼻孔。


  由于大部分的白天天气都比较热,口罩戴一会儿就很闷,在噪音很大的环境下戴着口罩说话也听不清,所以大多数人包括Simon还是会选择不佩戴口罩。


  7月10日白天在工作时,Simon独自在角落盯了自己的手好一会儿,突然找到站在一旁的记者说:“你能帮我吗?”记者仔细观察后将Simon手指上一段近1cm的小钢丝拔了出来,这明显是前一天在钢板上打孔时产生的细小而锋利的小钢丝,这些短小的钢丝落在院子各处,有些被磁石吸引而“站立”在转子表面,触摸的人极易受伤。


  除了粉尘和木屑,在配制树脂和调和AB胶的时候,都会产生刺鼻的气味,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大家尽量让孩子远离现场。


  住宿:昼夜温差大,被咬一身包


  住进山里 ,记者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日夜的温差。早上一出太阳,帐篷里就待不住人,白天艳阳高照,工作起来有时会让大家感觉喘不过气,而太阳一下山,气温下降得很快 ,记者多次在后半夜被冻醒,添加覆盖物才能睡着。记得有一天下雨,白天气温就不高,记者和几个露营者在帐篷睡了一晚后,钻出帐篷的第一句话都是:“好冷啊!”


  另外困扰大家的就是山中蚊虫众多。记者在山中几乎每天都会被咬一身包,而且每个包都会肿很大,有一天,记者坐在帐篷中吃早餐,顺手抓到一只正在“伺机作案”的蚊子,黑色,带白色斑纹。另外,这里草地中还有蜱虫,自给自足实验室里有一只被捡回来的小狗“坨坨”,它在人们脚边玩耍时经常会抖落吸饱血的蜱虫在地上。邢振说,坨坨自己跑去山里玩,回来身上就带回不少,所以让大家去营地走小路时要格外小心。


  洗漱:洗澡就去小河沟解决


  晴朗的天气,加上大家卖力地工作,一天下来暴露的皮肤会晒得生疼,而且每个人都汗渍渍、脏兮兮的,但工坊中水资源宝贵,不能提供给大家洗澡的条件。而在工坊中居住的参与者,如果不出山或者回家洗澡,那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山脚下的小河沟里简单擦洗。


  德国老师Simon跟其他参与者一样,想洗澡就与大家一起搭上毛巾走出工坊,走路来到山下,找一个方便的位置脱掉上衣洗漱。而女性就更不方便一些,有一天记者和邢振、Danna等人来到小溪旁 ,找到一个看起来干净的水洼在衣服内擦洗,过程中还要警觉地望着远处的道路是否有人经过引起尴尬。


  说到吃饭,大家晚上如果有时间,会让人下山走路去购买一些简单的食材,然后提着走回山中,这样大约会够大家两天的食用。而头5天的早餐几乎每天都是西红柿鸡蛋面,吃时间长了也会有点腻。


德国工程师崂山造发电机 吃素为环保啤酒当水喝

  1 德国老师不喝水只喝啤酒


  Simon生长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本科就读于COTTBUS公立大学环境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荷兰最著名的DELFT科技大学。2011年同济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交换生。目前在北京中德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实习生。Simon一直关注清洁能源,他曾在希腊参加过一次风力发电工作坊,所以他找到了家园计划,希望在中国开办这样的工坊。


  住在山上的工坊参与者,大多都可以发现,Simon老师几乎不喝水,而只要不是工作时间,啤酒却几乎不离手,但他从未有过醉意,更没有头脑不清醒的情况,这“海量”让许多参与者羡慕不已。另外Simon是整个工坊团队里唯一食素的人,问其原因,他会用有些生涩的中文告诉你:“吃肉对环境不好!”一旁一名被大家称作“小兔子”的小男孩告诉记者:“简单说,就是说吃肉对环境造成更多的能量消耗。虽然道理我也懂,但让我一顿饭不吃还行,但时间再长就坚持不了。”


  Simon是会说简单的中文的,他从来中国前就开始学习了,每天早上记者从营地来到工坊,Simon都会用“早”或“早上好”打招呼。据说来到青岛后,他跟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唐冠华学说的第一句中文就是“聪明蓝(难)葫芦(糊涂)更蓝(难)”。


  2 为了教学,坚持等所有人来


  对于这次工坊,Simon非常认真。按照之前的约定,每天工作坊早上8点钟准时开始,但每天都有人迟到,刚开始的几天早上,Simon都认真地观察着到来的人数,发现有几人没到,都坚持要等一等。他说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所有知识。如此,每天早上的授课开始时间都被拖后一个多小时。


  在工作坊开展之前,唐冠华其实给Simon打过“预防针”,他们甚至想过无法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风机制作。在第四天的晚上,大家在讨论这次工作坊的一些运作情况,也有个别人提到自己参与工作坊的初衷。Simon在一旁许久没有说话,最后他说:“这次参与者的数量太多了,我无法确保每一位参与者真正明白所有细节和体验一下全部的过程。如果大家只是来到工作坊而最终没有学会如何制作风电机就回去了,那么没有意义!”他摇着头又重复道:“没有意义!”在灯光下,Simon显得有点沮丧 。


  3 做不好就返工,坚决不将就


  Simon说,让他高兴的是,工作坊展开后发现个别参与者对木工、焊工的一些技巧是有一定掌握的,而且对一些工具的用法是有掌握的,虽然仍有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这些劳动方式,但是大家还是很有兴趣地想参与进来,有经验的人会去教不会的人,这让整个工作进程的进展比较顺利。


  对于Simon来说,这次工作坊与他在希腊参与的那次风电机工作坊来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他告诉记者,之前在欧洲制作风电机时各方面要严谨一些,从切割到黏合,从模具制作到树脂调和,都很到位,所以从制作到组装都十分顺利。而这次工作中,虽然尽量严谨制作,但还是避免不了很多事都是“差不多”完成的,要求8mm的钢板买成了10mm的,线圈本来要整齐缠绕,结果不整齐也不紧凑,树脂浇注太软……大家觉得差不多用吧,Simon宁肯拖长一天工期也要重新做好……事实证明,之前制作各个零件时角度、大小、位置的不精确,在最后组装时大家吃到了不少苦头,其中一些事如果没有Simon的坚持,可能还会遇到更大的麻烦。“误差是会累计的!”他说。


  而面对遇到的这系列麻烦,Simon却对自己有着自责:“其实也不怪他们,如果我的中文再好一点,这样大家也许会更好地明白我在说什么,大家也许会学到更多,明白更多细节。这次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我没有时间去检查每一种工具和测试每一种材料,比如说树脂,我们本可以做一些实验,提前了解它们的特性,减少意外出现的可能。”对于最终的成功,Simon还是喜悦的:“我们做的理想最高发电700w的蓝鲸1.0可以正常运行,感谢每一个人的努力。 ”

德国工程师崂山造发电机 吃素为环保啤酒当水喝

邢振

  “自给自足实验室”的邢振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她在整个过程中为大家承担了很多的服务工作和联络工作,她和丈夫唐冠华目前在崂山清凉涧开始的“家园计划”就是一个从房屋建设开始到衣食住行希望完全达到自给自足状态的项目。这次的《风巷》家园风力发电机工作坊就是其中的项目之一。


  ——“《风巷》是集体力和脑力并用的一次综合型工坊,每个人的参与度都超出我个人原本的想象。无意中实践了自由民主的社区生活方法,对未来家园计划的"南部生活"中:准备工作共同参与,财物透明化具体方法,生活用水以及垃圾处理,劳动工具管理维护等问题有很大启发。”


  老徐


  记者到达清凉涧的第一天,就是老徐领着记者和Danna满山找露营地,他是被邢振派来的,却告诉我们他也不太熟悉哪里能露营。等记者等人搭完帐篷,回到工坊,老徐的一大碗红烧肉炖土豆彻底把我们征服。从此,说话不多却埋头踏实做事的老徐就在大家心中种下了好男人的形象。老徐在日照开了一个青年旅社,他认同冠华和邢振的思想,也对风电机感兴趣,所以他如约来到了这里。


  ——“我本是奔着做电机去的,却收获了比技术多太多的东西。精进了思想,其实我是说共同精进的成分多一些。误差的积累只有到了最后的环节才会集中体现出来,其实这提醒了我们,在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中 ,专注做好自己的部分之外关注其他合作部门的部分,了解互相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注重配合互动和有效交流,最终才能实现整体的顺畅运行。”


  Danna


  住在青岛的广东姑娘,上山前与记者在青岛大学门口集合的参与者之一。个子不高瘦瘦的她能量却不小,她是整个工坊参与度较高的几个人之一 ,她几乎所有的工序都在参与并且理解深刻。她用流利的英文主动为大家承担了很多翻译的工作,而且所有其他的参与者有不懂的问题她都会热心地讲解。大学学理工科的她对守时和秩序有着一定的执着,此次活动中她对家园计划提出了不少管理上的建议。但她有时又会展现出她不修边幅天真的一面,还给大家做过美味蛋糕,是整个团队中重要的一员。


  ——“我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很多目的的:捡起尘封的知识、学习一些新技能、社交一下、观察工作坊的设计和参与者的体验等等。但是带着很低的期望,所以过程中有很多的转化,收获的东西很多元,总归来说,在各个方面把过去的自己看得更清楚,挺庆幸自己决定做完它。另外,还有交了来青岛后最有意思的一群朋友。”


  冉启发


  他来自北京,那天天都黑了,冉启发说他正在往崂山区赶。大家都在担心摸黑上山的他能不能顺利找到,是不是在山下住一晚第二天再上山更妥当,就在大家对他担心不已的时候,他平安到达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对工坊涉及的木工、电工方面的知识都有基础的他,也成为了工坊的主力之一 。他有时清晨早起后,还会跑到山上吹会儿笛子。


  ——“我带着学习风力发电机制作的初心去,不仅学会了风力发电机制作的简单理论和方法,还认识了不同生活状态的一帮朋友,看到了工作坊组织形式的无限可能性。也体验了艰苦环境下大家共同合作的幸福生活!”


  维尼


  青岛姑娘维尼是工作坊中引人注目的参与者,漂亮的维尼现在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在香港的一所大学攻读化工专业,她也是工作坊为数不多从头坚持到最后的参与者之一 。她参与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想学习知识并充实自己的暑假。


  ——“每天早起爬上缺水缺粮头顶烈日的绿色小山林,只要看到那些可爱的人们总会不住地开心。他们是积极热情的参与者、不可或缺的思考者、愈挫愈勇的斗士、连夜赶在前线的战士,也和我一样是被这个机会吸引过来的学习者。原本简单的木头和铁块,经过大家的分工合作被切割、打磨 、焊接 、浇铸等等,汇聚着大家对小细节的钻研和讨论的洗礼,再经受着差一点误入岔道的磨练,终于变身成为我们共同的"蓝鲸1.0"。他们同样热爱这片土地、这份知识和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他们却又很不同。在这种环境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便是传说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了吧。喜欢这里的一切,也感谢每一个人。大家教会我的都很多,每一分欢笑每一滴汗水都会记在心里,以后定会细细品尝。”